晋祠传说(口述整理1)

爱向弱 发布于 2025-01-08 140 次阅读


(这段导览词是2025年1月1日的时候,我们去晋祠博物馆游览的时候事先预约到的志愿讲解,讲解来自@导游牛刚(抖音)。录音长达一小时四十二分钟,内容很多。我会分批把口述录音整理成文字版本,目的是为了让大家都能了解太原晋祠的历史,同时也是华夏的历史。)

(……)千年前的周王朝,而那个时候,这里是周王朝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那这段历史来源于哪里呢?要想了解山西,要想了解晋,就得了解周,要想知道周,当然要从商开始。

在商朝末年的时候,当时周还不是一个诸侯国,只是一个周部落。它仅仅是周部落的时候呢,我们今天所沿袭的说法,我们认为周部落的创世首领是这个人,当然他绝不是周部落的第一个创始人,我们今天只是把他习惯认为(是),因为他引导周部落有一个创新发展的过程,这个人的名字(能不能百度出来怎么读),古公亶父,古公亶父是我们今天习惯所称之为周部落早期的创世首领。他绝不是第一人,但是呢,在他手里,带领周部落干了一件事情。

首先,再强调一下,他是谁?他是商朝末年,当时商朝的一个部落,叫周,周部落的部落首领,我们称其为古公亶父,那么,他干了一件事情,把周部落从这个地方(周远)搬到了这个地方(豳)。刚才有人说了,周原我认识,哈,我也认识,但是有个字不好认,豳,有点像是幽默的幽,您看豳中间是什么字?“猪”。野兽横行的地方,当时古公亶父呢,他的族人,从豳这个野兽横行,不利于他们生活的地方,搬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叫周原。这个豳是哪里呢?就是现在陕西彬县。那么据说当时这个古公亶父呢,带着周人要从豳地迁往周原,但是故土难离,不愿意离开,没有办法,他就把部落里面年轻的一帮人呢,带着这些人,多少人?有些史料中曾经说过,可能只有几百人。(古公亶父)带他们先行走了几百公里之后,跑到了周原这个地方呢,发现这个地方水草丰茂,适于人类生存,于是,回去,再把整个部落的人全都带到了周原。因为他把族人带到了一个适宜生存的地方,改变了周部落的生存环境,所以,我们认为他对周部落的发展,周部落日后的兴盛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今天提到了周部落的早期首领,就会提到古公亶父。

古公亶父有几个孩子,他的孩子分别叫太伯、于仲、季历, 这三个是他的孩子,那么这里要提到三个词。中间写了四个字,叫做“伯、仲、叔、季”,这不是成语,这四个字代表“一、二、三、四”。中国古人将家族中的男孩子,用“伯(大儿子)、仲(二儿子)、叔(三儿子)、季(四儿子)”来排行,所以出现了一个成语叫“难分伯仲”。两个男孩在一起分不清谁是老大,谁是老二,就会说“难分伯仲呀”。“伯”这个字其实在中国古文中又被念作“霸”,就是“争霸”的“霸”,“春秋五霸”的“霸”。“霸”和“伯”在古时是通假字,所以“伯”字也可以读作“霸”字。

在我们山西忻州,五台山的北部,有一个小村庄叫做“伯强村”。当年,毛主席带着党中央从延安前往西柏坡途中经过山西,在五台山住了一个晚上。前一天就住在五台山外的伯强村。但是,如果你到了当地,和老百姓说,请问伯强村毛主席居所在哪?当地老百姓会说不知道,因为我们这里没有伯强,我们这里只有一个村子叫做霸强。那么这个伯就是那个霸。

那么,伯和霸都是老大的意思。春秋五霸,就是春秋里面五个老大。那么,伯仲叔季,您会说,他们家只能生四个孩子吗?如果生三个怎么办呢?于是,您看,伯仲,把“叔”字去掉,伯仲季,老大“太伯”,老二“于仲”,老小“季历”。您看到名字中带着“伯仲季”的,都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的排行的标识。所以他们家有三个兄弟就是“太伯” “于仲” “季历”,如果有四个,那老三就用“叔”,老大老二老小是“伯仲季”,中间的都叫“叔”。所以如果您读古文读得多的话,您会发现,古文当中提到人的名字,出现“叔”的几率特别高,为什么?您想想看,古文中记载的都是皇亲国戚,孩子都非常多,那个时候也没有计划生育,那么,你想想这么多孩子里面,老大老二老小,伯仲季,那如果他有十个孩子,他是不是就有七个“叔”啊?所以你会发现,叔*、叔*……特别多。那么,这就是伯仲叔季的原因。

当时,古公亶父有三个孩子。虽然当时的宗法制还不完善,但是,他们已经采用了嫡长子继承制。就是大老婆生的大儿子,就叫嫡子当中的长子,嫡长子是继承他的王位的。有个问题啊,很多人都说,说你们山西有个典型的电影讲了你们山西的故事发生在乔家大院,说那个寺院点灯,说我们中国古代,一直到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才废除了一夫多妻制,这种说法是极其不准确的。中国,从四千年前的商周时期开始,一直到49年之前的民国截止,这几千年的华夏时光里面,从来没有过一夫多妻制度的时代,那有人说,你们山西的寺院点灯是什么意思呢?首先,乔家大院的寺院点灯讲的不是山西的事,讲的是虚构的。山西的晋商之所以在明清时候辉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允许纳妾,一夫一妻必须是这样的,所以那个故事讲的不是我们的事,另外,即是说您看到在古代,他有好多老婆,对,那个不叫妻,一夫一妻多妾制。中国古代,男人确实有很多老婆,但是只有第一个叫做妻,后面都叫妾,所以出现一个成语叫做,妻妾成群,妻只有一个,妾有很多。那么,只有那个妻,大老婆生的,他叫嫡子,嫡子当中的老大的那个男孩,叫嫡长子,他就是太伯。

那么,太伯老大,季历老二,于仲老三,按照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古公亶父将来去世以后,他的王位应该给他的大儿子太伯来继承,但是不巧,这位爷爷(古公亶父)有个隔辈亲,他喜欢季历的孩子,他喜欢这个孙子。注意,他是老小的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是根本没有办法继承王位的,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这两位叔叔,太伯和于仲特别了解父亲的心思,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季要让自己弟弟的儿子继承王位,想达到这个效果,怎么办呢?他俩必须消失,当然他们没选择自杀,这个没必要。他们选择了离家出走,不是出家修行啊,他们给自己身上刺了刺青,把自己的头发剪掉。这个在当时的礼乐制度中,这种方式自古以来,身上刺有刺青就是流放的犯人才会有,当然,现在是美的象征,叫做文身,古代在犯人身上才会在脸上刺青。他们说,我们身上有刺青,头发被剪掉了,我们不是好人,不应该、没有资格继承王位,所以他们离家出走了,最后呢,给自己的弟弟的孩子留下了继承王位的机会,这两位呢就暂且不提了,但他们做了一件事,他们的后人也有很大的贡献:他们搬到了现在的江浙一带,建立了后来的吴国和越国,吴越之国是他们(太伯和季历)的后人建立的,所以这就是历史的发展。(9:13)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