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的一点是,从小学(不,如果从幼儿园的算数算起,那就是从幼儿园开始),数学就是我最讨厌也最头大的一门科目。
我的数学基础从小学开始就不牢靠。也许这种厌恶的情绪是天生的,分不清楚到底是因为讨厌数学而讨厌小学的数学老师,还是因为讨厌小学老师所以讨厌学习数学了。
2003年我上小学五年级,那时候因为非典型性肺炎,学生们都在家里看电视学习,我也不例外,还记得那时候每天的报纸会刊登学习的内容,妈妈会拿回来报纸,我跟着电视学习,可能是从那时候开始我的数学就开始落下来了。
我天生很讨厌有关数字的东西。记得幼儿园的时候,妈妈教我认数字,我一直分不清楚“2”和“5”,好不容易分清楚了,又分不清楚这个数字在计算机上面显示的那种反转的字体,我记得非常清楚,有那么一个周末的大半天,妈妈带着我认识这两个字认了很久,这也许也是我最早的记忆之一,那种感觉我现在还能感受到,是一种很厌倦又有些害怕的感觉。
小学的学习压力不是很大,但是我的数学成绩也不算好。我比较喜欢学习英语和社会课,学英语的兴趣从小学五六年级我主动要求报名课外班起就开始了,而且我的小学英语老师还是和我住一个小区的邻居,学英语这件事情要等在另一篇文章说起了。
时间到了我上初中,我的班主任就是一名数学女老师。初中三年对我来说是有些悲惨的三年。我的数学成绩一蹶不振,因为老师也是数学老师,我压力很大。可是还是免不了在数学课上睡觉(我真的很喜欢在各种地方睡觉,在哪我都能睡着)。到了初二和初三,我有很多时候都不想去学校,数学连带其他理科我都学得很不好,但是数学是最差的。初一的时候,我期中期末考试都是五六十分。
非常幸运也是非常不幸的一件事情是,我初二的时候妈妈给我请了一个老师,老师就在我们小区居住,跟着这个老师我的数学成绩突然变成了八九十分,现在想起来,全是因为这名老师把所有的数学题型都一步步带我做完了,因此我面对任何题目都会做,可是如果这个题目没有补习过我就完全不会,重要的是我没学会举一反三,如果能坚持到中考,那么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可是到我初二下学期的时候,这个老师因为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就不再带学生了。因此我的数学成绩又恢复了不及格。这样看来,我学数学也只是学会机械化的解题而已,对于数学本身没有什么深刻理解。
初三中考勉强考上了一所普通高中。高中的数学老师也是一名刚工作的老师,也许是因为老师的水平有限,我很多时候都听不懂,这时候我学习数学真的非常痛苦,偏科严重。
高三的时候我去外面补习文化课,补习班的数学老师是我们这里重点学校的老师,因此水平比较高,我发现我竟然能听懂他讲的内容了。但是这时候我差得太多,也是没办法补起来了,能听得懂现在的内容,之前需要掌握的先决知识却不会。
高考之后,我就完全告别了数学,看起来,事实的确如此,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以前人们总说,学习数学不是为了解题,而是为了学习数学思维,从而解决实际的问题,直到最近几年我才对此深有体会。
2017年我着手准备考研,在学习翻译的时候,我发现翻译的学习方法和数学有很多相似之处。翻译就是把原文所有的条件罗列出来,然后依照条件去采取对应的方法翻译,顺便要解决词汇的问题。最近,我发现:凡是这种有方法,有条理的学科(排除背诵的部分),很多时候,会借鉴到数学的一些东西,或者换个说法:用数学的思维有助于理解其本质,数学可以说无处不在,哪怕是文科也是如此。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时不时运用到数学的思维,虽然也许不是那么复杂的思维。
比如我在生活中规划时间的时候,我会把条件目标列出来,然后根据时间和效率安排短期的目标。我考研期间的规划就是这样定制的。或者当我们分析要不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先列出好的和坏的条件原因结果等等,然后在一项评一个得分,最后计算总得分(这部分可以有些变化),这也许(依据我浅薄的数学知识来说)体现了集合或者离散数学的思维(不过要是研究数学那可比这些实际情况要复杂和抽象很多,如果我说错了请不要介意)。学习问题,生活问题,情感问题,都可以用到一些数学思维,也就是列出条件,决定条件的比重,做出行动,行动再次影响之后的条件,以此类推,无限循环。数学思维确实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凡是涉及条理规划和决策的事情都可以借鉴一些理科思维。
最近一段时间,我开始学习插画。我发现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也会运用一些几何知识,甚至还会罗列数学符号。我现在才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去学习一些东西,不论学习的内容,在方法之上,总是可以多少运用一些数学的思路,因为数学的思维是最大化提高解决效率,并且有一定方法可循的解决方法。不论是学习翻译还是画画,我都看到了学习数学的影子,说明学好数学,的确可以提高我们学习其他科目的效率。因此我总结了一个规律:运用好学习数学的方法(理科),以及背诵识记的耐心和毅力(文科),理论上,我们可以学习好任何科目。
很多男生都喜欢数学,但是是英语苦手,不过我也见过很多相反的例子。我觉得女生普遍善于学习英语是因为女生比较早熟一些,因此她们在记忆力和勤奋程度上要优于男生,而男生天生逻辑性强,不喜欢背东西。不过也有很多数学和理科厉害的女生,甚至不在少数。也许是时候放弃性别刻板印象了。最近好像对于性别的议题特别突出,这一点在之前确实我们很少注意到,不过我觉得有很多时候具体的事情并没有那么敏感的一定和性别挂钩,很多时候一件东西是好的坏的美的丑的,我们欣赏喜欢还是讨厌憎恨和性别没关系,是人的一种普遍情感(这是之后会写的另一个话题)。
学好数学的一大好处应该是在测智商的时候有优势,我测过几次智商,一直非常低,不过可能测试是不准确的,但是用同样的题目测试学习理科的人的结果却非常好。
有句老话说:“生物的尽头是化学,化学的尽头是物理,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倒是把文科理科融会贯通了。可以看出,按照这句话的说法,理科的最后都是数学,至于数学怎么到了哲学我有点想不通,我对哲学一直非常感兴趣,可是哲学有些时候那种模棱两可想要面面俱到的说法和数学真的是一点关系也没有。要完全理解和体会这句话真的很有难度,一个人想要精通这么多科目实属不易,这句话也许对不同人来说有不同的含义。对目前的我来说,我最了解的是哲学,最不了解的是神学和数学,在这个时代,神学的色彩越来越弱了。我是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因此对于最后一部分“哲学的尽头是神学”我无法感同身受。不过,研究神学和信仰宗教本质上也有不同。
据我的观察,数学好的人都很聪明,尤其是在解决问题上面,放到生活中这个优势可以放大到很多地方。工作中的优势暂且不说,就说到去玩密室逃脱和桌游,以及在游戏中的解密方面(或者推理),数学好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数学好的人和我这样数学差的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甚至思考的维度都不同。
这么多年来,我对于数学真的是爱不起来,中学的时候每次做作业都因为答案极其荒谬,解题方法极其没有章法,百思不得其解,这种痛苦是每个数学不好的人的无法忘记的难忘体验。
我甚至在最近几年不自量力地突然对数学重新产生了兴趣,但是我的基础太弱了,要是想学习数学我觉得自己应该从初中数学开始了,前几年我还买了初中的数学课本和习题想要重新学习,不过一直没坚持下去。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能够重新学习数学,甚至享受到学习数学的纯粹乐趣。可能是时间长了,我也忘了之前学习数学给我带来的痛苦了吧。
Comments NO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