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目:【随笔-为什么我的思维总是如此发散?(从这一个坑开始起,我一定要把之前的坑填完了再开新坑)】从"我们能在老电影中看到什么"开始说起(1)
1. 为什么原题目这么长
其实一开始这篇文章的题目没有前面那个限定词"随笔"二字,但是由于我写文章特别喜欢直抒胸臆,又因为我的思维及其跳跃,之前写很多文章写着写着发现自己这一个题目可以写一系列的文章,所以我就加了这么一个限定词,因为可能这篇文章也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不过为了方便阅读,我还是特意加上了小标题。
(写了后面一些内容之后的补充)其实一开始,我只是加上了"随笔",后面就是大括号外面的内容了。可是写着写着,脑子里又出来不同的内容。也许我并不是想就某个主题深入去探讨什么,更多地,我写作首先源自于我在学生时代极为有限地享受写作的过程,那时候除了老师布置的作文,我基本不写其他什么内容,而且我很讨厌写记叙文,这一点在这里也有体现,如果要我写曾经发生的事情,字数通常不会太多,可是一旦讨论某个话题,无论这个话题是怎么出现在我的脑海的,只要是我觉得有必要去写出来的,我就可以写很多字。可是也因为术业有专攻,我不可能在不擅长的领域写出很深刻的内容。最近,我也在思考,也许我写作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抒发——甚至可以换个词——"发泄"自己的情绪,不论是好的还说坏的,正面或者负面。写作这种东西,不管写的好不好,也不管目标读者是什么,甚至只是为了写出很多字来想让别人看到,一旦形成了习惯,哪怕只是日记形式的书写,写出来就停不下来了。所以我仔细想了想,为什么我的公众号如此富有个性,因为我自己在公众号的写作(抛开翻译的内容,但我做歌词和访谈翻译也是因为自己喜欢去做,只是因为和很多目标读者的喜好和关注点是一致的,再加上翻译是我的专业,能把自己的专业和喜欢的写作结合也是一件美事。)不是为了"迎合"特定的某类读者,我写作只是因为自己想去写,至于写的怎么样,写出来有没有人看,有多少人看,别人觉得是好看还是难看,别人看完了对我有什么看法,觉得我很好还是很坏,我基本是不会在意的,所以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我的文章到底写的怎样?其实大部分的文章,我自己读过之后觉得很一般,既没有对于特定话题探讨的深度,也没有让大部分人喜欢看的广度,更谈不上文采和技巧,不过既然有幸在这里,我还能有那么几个相对固定的读者,也因为我喜欢写这些有的没的东西,只是喜欢"写"这一个动作,我还是继续写下去吧,可是看看我之前开的那些写作主题的坑,哪一个都很宏大,硬要说的话能写好几本书(也是因为太过发散),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一定要把之前的一个坑填完写完之后我再开新的主题,当然了,这个主题也是一个新的主题。之前,我基本上会在一天之内,顶多两天内写完一天要发布的内容,然后看一遍修改一下就会发布,所以,如果读者恰好喜欢我的很多文章,我们大概率也能成为一起聊天讨论的朋友。
2.我最喜欢的书
今年六月初的时候,我可能不会预料到,2024年6月14日-23日这一周,会成为这样让我难忘又充实的一周吧,因为在大概是上海待着的最后一年的结尾,我花费一周时间"参加"了上影节SIFF(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说是"参加",其实就是买票去看了十几场电影。
以前,我比较孤陋寡闻,不太关注这类活动,虽然有一年时间人都在上海,对很多活动可能是不知情,也可能是不感兴趣就不参加,但是上影节很明显不能归为此类。作为一个默默在豆瓣标记已经观看了一千二百多部电影的网友,我的阅片量虽然远说不上专业,也算是高于普通人了,不过我对电影并没有什么专业的知识和见解,也没读过一本讲述有关电影的正经或不正经的书,只是一个闲下来就喜欢看电影的人。
小时候喜欢每周六晚上熬夜看CCTV-6的佳片有约,还非要在第二天周日早上再看一遍重播,那时候电视台对于电影的解读很多都看的不是很明白,但是深以为然,不明觉厉。
我曾经和很多人说过,我最喜欢的一本文学类著作是《基督山伯爵》,可能也没人知道,我知道基督山伯爵这个故事其实是从电影那里。要知道小学的我,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刚到两位数的年纪里就能啃下来一部一千四百多页,一百多万字的《基督山伯爵》原著的,其实我开始领悟到这个故事的魅力,正是从电影《新基督山伯爵》看完那一刻为起始。我记得当时看完电影后,我就立马在语文课的观后感作业写了这篇电影,然后就立马让爸爸给我在书店买了这本书,当然了不是原版那个大部头,是专门给小孩看的缩写版,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些缩写版和原版是怎么回事,拿到书就回来津津有味地读,还读了好几遍,我记得当时我的同桌看我的作文还惊讶于基督山伯爵的主角居然在牢狱中蒙冤受难了那么久。
所以实话实说,我口口声声最喜欢的《基督山伯爵》这本书,其实是我在2012年上大学的时候断断续续看了一年才看完的,不过在那之前我可是逢人便说我最喜欢的书是《基督山伯爵》,说来真是惭愧,我一开始看的只是缩写版本。
3.看电影吧
本科的时候,我对于语文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语文老师是一位六十多岁的退休反聘老奶奶,虽然语文课只是公共科目(我那时候学的专业是美术学),但是她对于我们的要求非常严格,甚至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是一个中性词,但是我想表达的是我很受用于她的语文课。我也上过其他的公共课,那些科目的老师完全不想她这样固执地想要教会我们一些东西,其实他们也只是照本宣科,做一份学校讲师的工作,完成教学任务而已。教育的本质不过是在上完学之后,你忘记掉那些曾经被教授的大部分知识,脑子里还剩下的东西罢了。我曾经听说过这样的说法。所以这位老师确实是在让我依然记得语文课少内容的同时,也让我深深记住了她说的其他一句话。也许这句话只是她那个年代的人随口一说吧,有一次课上,完全记不住是学习内容是什么,她说:"同学们,在我们那个年代,大家的娱乐方式普遍都是读书。那大家觉得如今的人们娱乐方式是什么呢?"
可能你会脱口而出:"短视频!"
可惜答案不是这个。她说:"现在人们普遍的娱乐方式是影视剧"。
啊对了,其实她老人家说这句话的时候也是早在2015年了。所以说,人们的娱乐方式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虽然看书这件事情看起来非常正经,但是你能想象吗?曾经:看《红楼梦》《西游记》这样的名著其实和我们现在每天在混迹于互联网、刷着一个个短视频的地位是相当的,只不过前者更像是现在的网络小说。
扯远了,所以说在小时候放学回家以后,我们在吃晚饭的时候,大抵都是会去观看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吧,如果从这一点开始讲的话,那还能再新开一个系列的文章了(啊这,为什么我的公众号文章的题目后面总是会有一个括号里面跟着一个阿拉伯数字?那是因为我特别喜欢虎头蛇尾开新坑,写着写着就忘了,然后再想起来再继续写!所以新关注我的朋友,可能你们看我自己的原创文章会觉得怎么到哪里都不找不到那个头呢?真的很对不起!是我的问题!我以后一定要先把旧坑填完了再开新坑!)。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说,95前85后的人可能会记得小时候回家大家通常(在你写完作业之后)会在睡觉前一起看着电视剧,然后讨论剧情,再眼睁睁看着每天播放两集的(且完全没有其他地方能看到、且也没有花钱可以看到提前点映、且不会在付费之后还突然闯进一段不知道是正剧还是什么的、任何同该电视剧中同一系列演员出境的、附带剧中同系列服化道的、看到最后才发现是广告的)最新电视剧。事情就是这么简单,每天一起看两集电视剧,然后睡觉,第二天再看,周末还会停播一两天。
话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觉得,这都是在聊电视剧,和电影有什么关系?
因为那时候,还是版权意识的灰色时代啊……
又扯远了。
直到在那之后一段时间开始,十分缓慢地,大家才开始养成了观看正版电影并且哪怕过段时间能看到电影但是一定要去电影院支持哪怕这部电影没有太多特效镜头的时候。(正版的意识,又是一个很好的题目,我总是在写作的时候迸发出更多无关的"灵感"!)
铺垫有些长了。说回到看电影这件事情,在我们这一代人上大学之后,大概很多人都会喜欢去电影院观看最新上映的电影。随着版权意识的提高(这种提高可以说是全球化的),我们也认识到,不论是听音乐还是看电影还是看电视剧抑或是享受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创作者们都是付出了心血,这些精彩的作品才能在我们的眼前展现和耳畔响起……,所以不论是作为审美和艺术的享受还是仅仅作为消遣,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
我们这一代人看得最多的可能当属漫威宇宙这类的超级英雄美国大片,我大概也是跟风看的,艺术的形式在当时的流行程度来说依靠的还是商业而非个性。基本上所有评分尚可的这类商业片我都会去影院观看,那时候甚至对于影院的各种荧幕和音响效果毫无了解,imax和普通荧幕的区别,甚至后来听说的杜比影院,我在那时候对这些概念术语毫无概念。
其实也可以看出这些年电影产业的发展,人们从一开始九十年代末二十世纪初买盗版vcd到后来2005年之后网络发展的环境之下去下载盗版影视资源,盗版美剧和字幕组的兴起和衰落,到开始购买各种影视会员观看正版付费的资源就可以看出,影像这个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受众和消费上面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当然了,当然可以多渠道,如今去下载盗版资源并不会受到怎样的处罚,也有很多方法去获得这些资源,可是这的确需要一些门槛,同样也出现一些着重于节省时间和收集的付费服务,当然这属于灰色收入。可是正版资源的方便高效和准确也是盗版无法比拟的。
到了2024年,去电影院看电影看似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这一切来之不易。在国内一些城市,也会举办各类型的电影节。在我的家乡山西,包括已经举办了二十多届的平遥国际电影展,以及来自山西的贾樟柯导演,站在发展的角度看,这些都是从山西出发向外界和向时代前列一步步走过来的"电影史"。
如果不是因为花了一周时间参加今年六月举办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我可能永远也无法发现来自近一百年前老电影的独特魅力了。
我甚至专门请了整整一周的假期,每每随便买些面包充饥,花高昂的打车费用只是为了快一分钟赶到已经迟了二十分钟的影院放映室,或者换乘乘坐长时间的地铁,只为了能在一天之内看完电影节在不同影院上映的两部甚至三部电影。
在这十几部电影之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不是刚出的新电影,而是那些上世纪初拍摄的老电影。我看的最早的一部电影是1927年拍摄的科幻电影《大都会》,这是一部将近一百多年前的电影了,在当时那个年代,这部电影可以说非常超前,甚至一度成为禁片,其完整的版本也是失传多年,直到2008年才在南美发现了完整的胶片,经过修复,我看到了眼前这部将近100年之前拍摄的影片,其对未来的写实感让我十分震撼,这部电影也是人工智能的摇篮,无论是镜头语言和尺度,内容和剧情都是在当时都非常颠覆,在今天看来可能会觉得没有那么让人眼前一亮,但是它能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就呈现出这样的效果、带来这样深远的影响也实属不易。
另一部我非常喜欢的电影是《一夜风流》,这部电影拍摄于20世纪三十年代,当时,有声电影刚刚诞生不久,此片对于台词的打磨和表演都非常到位、经典,有那种老派喜剧片的松弛感,剧情简单,表演到位,主要依靠台词凸显出笑点和亮点。当时的观影氛围也非常好,大家在放映中频频鼓掌,笑声不断,我当时由于时间问题差点想要放弃观看这部电影,后来在出租车上,我通过手机在线观看了前一部分,这样虽然迟到也能接上后续的剧情。我虽然因为和上一部电影排片间隔过近迟到了二十分钟,也是在之后回到家里,十点多时才发现自己没吃晚饭,可我此刻也没有一丝一毫的负面情绪。这部电影依然让我惊喜。电影的发展,让一切形式化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复杂,无论是设定,拍摄手法,台词内容,还是特效和表现手法,以及电影作为艺术所展现的亦或具像化、亦或象征化的表现形式,都让电影从一开始到如今有着多种多样的变化方向,这其中当然也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可是观看完《一夜风流》之后,我反而十分怀念这种简单到极致,单纯到有点简陋的电影内容和形式了,就是那种小品,不需要在两个半小时之后感到经历了半个世纪之久,也不会觉得有丝毫的疲累之感,反而,这样轻松幽默的一个多小时的电影让人的心情格外好!现在的电影,也许太注重形式,这可能是因为,复杂的东西往往有更多的内容需要去填充,以此来显得不那么无趣,而简单的框架之下更需要台词的斟酌和演员的表演功力,所以简单的电影更难出效果,可能像《一夜风流》这样的经典也是屈指可数的吧,我应该会在今后也去观看探索一些经典的老电影,我特别希望在之后的时间能看到新拍摄影片的类似的电影表现形式。
曾经我也以为电影节这种事情不会和自己有什么关系,我只是惊叹和享受于电影这个神奇的世界带给我的震撼。可是没成想在2024年的六月我也参加了一把上海国际电影节。从一开始知道这个消息,做攻略去平台抢票,到去各种平台和其他影迷互通有无,得以看到更多想看的电影,甚至因为在大屏幕上完整观看了自己不常看类型的电影之后感受到了电影艺术更大维度的审美享受。谁能想到,我也曾经是个请求自己的父亲在电脑下载最新动画片的小女孩,也曾经是那个被某个最早的在线盗版观影网站看到的加勒比海盗所震撼的孩子吧。
4.为什么我喜欢发散思维
写作文的时候,老师们经常会提出学生出现的一个问题——跑题,在我今天看来,这个问题有另一个说法——写作的时候喜欢发散思维,不喜欢打腹稿,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我的写作习惯一直在改变,一开始写公众号,我是通过参考一些写作书籍上面固定的写作练习题目来写作的,后来我发现自己有了想要写的内容和主题,一开始也能够就题目来写,后来开始写系列文章,很多系列文章放了几年都没有结尾,也不知道会不会有结尾。再到后来,经常觉得有很多值得去写题目,但是每次也只是点到为止,写了一篇四五千字的文章后,再阅读一遍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在写一篇各种题目的提纲,或者说在写自己成长过程和最近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经历和感受,每次定的题目和实际写的题目相差的距离比1.5亿公里还要多1000米。
说回到发散思维,大家只能在我写的部分文章看出这点,其实和我熟悉的人会觉得我在聊天的时候思维也是发散的。可能是因为我的mbti属性是intp,比较理性,喜欢思考,也乐于思考那些毫无意义的宏大论题。我小时候的思维可能比现在更加发散,但是却缺乏理性,因此发散的太过了最后就什么都剩不下了,加上我那时候过于内向,也可能是因为没有人愿意听我说脑子里的奇思妙想,那些很虚无缥缈的小思绪,所以大部分内容都是被遗忘掉的。后来我能够和几个要好的朋友讨论各种话题,这让停留在脑海里的思考能有一个抒发和发泄的突破口,再后来,我通过写作来记录部分我脑海中的想法,它们有的是经常想到的,然后拿出一些执行力去写出来,有的则是一时间的突发奇想,我有时候甚至也会直接拿出本子或者手机去记录这些"灵感"。
可能我的思考方式决定了我目前这种直抒胸臆的写作内容必定会是跳跃的,不连贯的,那么我想也许我应该回到最初开始的地方,通过固定的题目来打磨自己写作的功力,多一点匠气,少一点思维的跳跃和灵气,也许那样写出来的主题不一定是深刻的,但是文字一定是考究的。(极端的说,上面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抑或者,跟进一步,综合上面的两种方法,在自己记录的题目之中寻求少部分值得探索的话题来进行深刻的理论论述和精细的文笔打磨。
我现在还不确定我能做到何种程度,但是我明白,我会一直写下去……
(此【随笔】系列旨在随心记录,不设置特别主题,单独成篇,提及的题目或许成为另外系列文章的主题)
Comments NOTHING